一场“挖宝”行动全国最大股票配资杠杆,让黄埔村大变样。
“黄埔村历史文化深厚,文旅资源丰富,但过去因各种原因,遮掩了金子发光。”黄埔村党总支书记李宪永说,华城镇开始了“挖宝”行动,修缮李威光故居、挖掘状元文化内涵,通过故居的辐射带动,打造了相关配套设施,以状元文化振兴来推动文旅产业迅速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黄埔村通过修缮李威光故居,大大提升了周边人居环境,不仅让村民享受了家门口的“诗与远方”,更让黄埔村衍生出“美丽经济”。村民们直言,故居修好了,环境也美了,人气更旺了。
当前,黄埔村乘着“百千万工程”的东风,秉承“振兴乡村发展、兴建乡村新貌”原则,抓党建促振兴,齐助力谋发展,有力有序推进典型村示范建设,展现状元福地新面貌。同时借助下半年梅龙高铁开通契机,加快补齐文旅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,让村民真正在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通讯员曾晓彬谢诗妮
环境美了
名人故居“活起来”
“进来喝杯茶。”住在李威光故居隔壁的村民张大娘家里大门敞开,屋内整洁干净。“故居重新修缮后,周边环境好多了,特别是门口的柏油路,全村都通了。”
迎着好天气走在黄埔村状元路上,两旁婆娑的路树往远处延伸,修缮完好的李威光故居,在田野中显得格外亮丽,成为村里一道风景线。此前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还,取而代之的是人行绿道和休闲公园、广场。
“我们通过修缮故居,大大提升了周边人居环境,包括修整道路约15公里,环境提升面积近3000平方米。”李宪永说,环境美了起来,人气旺了起来,这是黄埔村最大的变化。
李威光文载五斗、武冠华夏,是清乾隆三十七年的武科状元,是梅州唯一的状元。他半生戎马,从御前带刀侍卫至南澳总兵,为南疆海防作出巨大贡献,被诰封为“四世武功将军”。
先辈远行,土木安在。李威光的卓越功勋和高尚品格可从其故居的一物一景、一砖一瓦中窥见一斑,他是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,在崇文尚武的梅州客家文化里具有极大的代表性。
李威光故居是五华县保存较完好的名人故居之一,全屋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,规模宏大。故居内仍保留李威光用过的铁关刀和练武石,存放着当年的圣旨和皇帝赐予的牌匾,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。
在故居内小游一圈,武学氛围依旧浓厚,匾额俯拾皆是。“状元及第”“御前侍卫”“会元”“进士”“世受国恩”“世受恩伦”等匾额是李威光光辉一生的见证。这些字用遒劲的笔格喻示李威光的功勋卓著,为这座故居增添了几分神韵,彰显出武状元文化的力量。
当地人深刻意识到,保存好故居不是目的,让故居里的状元文化内涵代代相传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,才能算名人故居“活起来”。当地政府在李威光故居布展,展示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物著作,真实生动反映了李威光少小立志、文载五斗、武冠华夏、精忠报国的一生。
“李威光是我们后辈的榜样和骄傲,故居室内开展陈列展示与活化利用,这对于故居新生来说是最好的良方,是故居修缮最大的意义。”李威光武术传人李春娇说,故居那块“状元及第”匾额,是他们讲不完的状元佳话。
夜幕降临,灯火通明,村民们开启了饭后散步时间,一波又一波的村民结伴而行,踏上了柏油路,经过李威光故居,不远处的状元公园热闹起来,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。
产业旺了
茶树菇撑起“幸福伞”
沿着状元路绿道向村里走去,远远就看到了种植户张远灵家的茶树菇大棚。
张远灵推开大棚木门,一股菌菇特有的清香迎面扑来,只见一排排铁架上,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密密匝匝的菌包,一朵朵茶树菇破棒而出,长势喜人,本地村民正在娴熟地采摘鲜菇。
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,是不少乡村的写照,黄埔村也如此。守着“巴掌田”,如何发展产业?“受制于土地资源,我们村传统种植业发展空间有限。”李宪永回忆,早些年,有村民养牛养猪,也办过电子钟厂、手链厂和米酒厂,村里还曾号召大伙养鹅,但都不了了之,直到遇上茶树菇,才有了起色。
六年前,广东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,做大做强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农产品,加快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73岁村民李守瑞发现了商机,主动找到村里,提议以小蘑菇做大产业。四个月后,一座千余平方米的茶树菇种植基地拔地而起。
一朵小小的菌菇,扛起了村集体经济的“致富伞”,也撑起了村民的“幸福伞”。
如今,黄埔村通过采取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集聚化发展模式,茶树菇日产量约1000斤,市场反应良好,并获得县级“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扶持资金30万元,村集体分红收益7.5万元,并于2025年开始每年10万元的本金返还到村,增加村集体收入17.5万元。
去年,五华以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为契机,在梅州率先推行“产业村长”制度,激发致富带头人的“头雁效应”,其中黄埔村“80后”外出乡贤李桓容受聘为“产业村长”。
“目前干菇打入了广州、深圳、惠州的农批市场,行情好时可以卖到40至50元一斤,我们也准备借助电商运营模式,拓宽销售渠道。”正忙着组织发货的李桓容说。
茶树菇产业不仅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,也带来了数十个务工机会,从而实现“村有当家产业,户有致富门路,人有一技之长”。
菌菇种植激活了产业振兴的“一池春水”,但要实现长效发展,延伸产业链条势在必行。
黄埔村鼓励种植大户修建冷库,打通从菌种培育、菌菇生产到仓储、精加工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。同时组建茶树菇种植技术服务队,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,提高茶树菇品质。
“目前市场上的菌菇产业前景乐观,针对茶树菇产业的单一化,我们准备加入其他菌类一起种植,扩大规模,提升产量。”李宪永说。
村民富了
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
“我可以通过华城智慧VR提前了解李威光故居等景点特色,通过线上视频还可查看当地游客多不多、停车方不方便,这些都相当便捷。”外地游客刘先生称赞华城镇的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。
空闲时间,李宪永就向村民朋友们推荐“数字华城”小程序,让大家发出邀约:黄埔村是清代武状元李威光的故里,如今借助数字乡村建设契机,依托“状元文化”打造了一大批旅游观光景点,欢迎大家来做客。
李宪永热情邀约的底气,来自黄埔村文旅融合的发展前景。
黄埔村历史文化深厚,旅游资源丰富,但过去因各种原因,“遮掩”了金子发光。因此华城镇开始了“挖宝”行动,即通过李威光故居的辐射带动,深入挖掘状元文化内涵,打造了游客中心、状元文化长廊、村史馆、乡村文化大舞台、乡村电商中心等,以状元文化振兴来推动文旅产业迅速发展。
“很多人都被李威光的事迹所吸引,特别是他当年练武的一些故事,几乎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,节假日的话,也有河源、汕头这些周边城市的游客过来,高峰期人流量一天达2000多人。”李宪永说。
人流量带来的“旅游热”引起了当地村干部的“冷思考”,游客虽然多,但也存在游客停留时间短、消费空间小等问题,这是黄埔村目前正在补齐的短板。
如何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,是当下黄埔村的重要课题。
于内,全体村民动起来,让黄埔村变得越来越美。
前不久,在黄埔村党群服务中心,村民们有序排队,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免费领取果树苗。“结合绿美广东生态建设,我们给村民分发了橄榄、龙眼等果苗,共计3000多株,让村民自己种在房前屋后,既美观又有收成。”李宪永说。
黄埔村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推进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工作,对全村危旧房舍进行进一步全面排查、拆除,清理村区域内杂草、杂物、污泥等,营造干净卫生、整洁有序、文明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,提升生态宜居水平。
于外,优质企业引进来,让乡村产业发展有声有色。
产业发展,交通先行。随着梅龙高铁五华站建设,拉近了与珠三角城市的距离,实现“周末游”“一日游”,有效赋能黄埔村的文旅搭上快车道。
“借着高铁的东风全国最大股票配资杠杆,将黄埔村的‘挖宝’行动进行到底,全力挖掘村里的资源,积极引进优质企业,包括文旅项目、乡村产业项目等,发展黄埔村特色产业发展。”李宪永说,同时要激发内生动力,引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,带动村民共同致富。